登录×
电子邮件/用户名
密码
记住我
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:
请输入手机号码,通过短信验证(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):
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,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。
投资

大道至简:复杂的投资策略不如简单的60/40

伍治坚:投资世界里最危险的三个字就是:“我知道”。很少有基金经理愿意大方的承认“我不知道”,但这恰恰最符合现实。

在投资这个行当里,人类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预测能力。无论是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经理,还是普通散户,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:喜欢折腾,觉得复杂的东西更智能、更高端。但问题在于,复杂真的能带来更好的回报吗?

最近《华尔街日报》做了个比较【1】,把经典的“60/40组合”(60%股票+40%债券)拉出来和几个其他“替代方案”对比了一下。结果挺扎心:过去25年,60/40的年化回报是 6.89%,而桥水基金引以为豪的“全天候组合”只拿到 6.49%。换句话说,付出了更多费用、搞得更复杂,最后还不如一个最简单的配置。

再看看其他方案。比如把资产均分成四份(股票、债券、大宗商品、现金)的“永久组合”,长周期的年化回报只有 4.45%。而那些强调“安全”的30/70组合(30%股票+70%债券),25年的年化回报也才 5.55%【1】。不管包装得多漂亮,长期结果摆在那儿:60/40才是“傻瓜式”的赢家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生活化的比喻。复杂的投资组合就像一桌满汉全席,山珍海味齐上阵,光菜单都能写一大本。但真要论吃饱、管用,一碗热气腾腾的家常面往往更实在。投资也是一样,关键不是把菜式弄得多花哨,而是能不能长期稳定的为投资者带来稳健回报。

别以为只有普通投资者才会被复杂配置“忽悠”。一些大机构,像美国的养老金、大学捐赠基金,其实也是“受害者”。一份研究追踪了美国公共养老金和大学捐赠基金2008–2023财年的长期表现:养老金平均年化回报 6.88%,但与其风险敞口匹配的市场指数组合能带来 7.84%的年回报。大学捐赠基金年化 回报6.88%,而其基准市场指数组合年回报为 9.27%【2】。差别看似只有每年1–2个百分点,但把时间拉长到十几二十年,结果是天壤之别。研究者算过,如果这些机构乖乖跟着低成本指数走,现在的资产规模应该是现实中的1.5倍。换句话说,那些名义上的“复杂资产配置”和“顶级经理”,不仅没创造超额收益,反而成了长期回报的“拖油瓶”。

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。市场本身已经足够复杂,充满了随机性和噪音。人类的预测能力有限,越是想靠模型、算法、另类资产来“看穿未来”,最后往往越容易自欺欺人。结果是,投资者在不确定性里折腾得越凶,付出的成本越高,回报反而越差。

广大投资者需要明白,60%股票+40%债券的投资组合,看似有些过于“朴素”,但背后的逻辑却一点也不简单。股票负责长期增长,债券提供稳定和缓冲,两者互为补充。几十年来,这个搭配本身就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平衡。即便有些年份股票和债券同跌,比如2022年的高通胀周期,但拉长周期看,它依旧是一个高性价比的方案。

有人可能会说,市场环境在变,未来的通胀、利率和地缘风险更复杂,是不是60/40就过时了?这个担心不无道理,但请注意:养老金、捐赠基金这些“复杂玩家”,早就尝试过更花哨的玩法,结果依旧不如“傻瓜方案”。所以我们真正要反思的,不是60/40是否“老土”,而是人类对预测未来这件事,究竟有多不靠谱。

换句话说,投资的核心,不是把棋下得多精妙,而是承认我们无法算尽所有变化。既然如此,何必自作聪明?与其追求花里胡哨的配置,不如老老实实坚持几条最重要的投资原则:控制成本,多元分散,有效系统,将人为错误最大可能的压低到最少。

归根结底,投资世界里最危险的三个字就是:“我知道”。很少有基金经理愿意大方的承认“我不知道”,但这恰恰最符合现实。我们知道的太少,未知的太多。与其假装能预测,不如接受不确定性,把复杂问题简单化,把简单事情坚持做下去。大道至简,才是投资的最高智慧。

参考资料:

【1】WSJ. What Percentage of Stocks and Bonds Works Best? Sept 6, 2025.

【2】Ennis, R. The Demise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. SSRN, 2024.

(作者是新加坡Woodsford Capital Management Pte Ltd的CEO。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。责任编辑邮箱:tao.feng@ftchinese.com)
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,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,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,侵权必究。

读者评论

用户名:
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,部分评论会被选进《读者有话说》栏目。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。
用户名
密码

为什么AI很难发现新药?

上一代初创企业未能兑现当时的夸张宣传。企业高管如今押注更强大的AI工具将攻克人体生物学的复杂难点。

现代汽车:卷入美国移民突袭风暴的车企

这家试图助力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韩国企业,正面临特朗普加征的更高关税,并在韩国国内面临罢工。

欧洲对德拉吉方案推进缓慢

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发布竞争力报告一年后,欧盟仅落实了其想法的11.2%。

瑞穗CEO:瑞穗具备跻身全球前十投行的“所有要素”

在完成对格林希尔的整合后,这家日本集团已准备好在美国市场迎战美国竞争对手。

SpaceX巧妙闯入投资者“轨道”

EchoStar从濒临破产,摇身一变成为押注全球最大“独角兽”的间接途径。

石油巨头因油价低迷大幅削减工作岗位与投资

石油业高管们准备迎接可能将持续多年的低迷期。
设置字号×
最小
较小
默认
较大
最大
分享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