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×
电子邮件/用户名
密码
记住我
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:
请输入手机号码,通过短信验证(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):
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,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。
专栏 Web3与加密金融

稳定币成败启示录之二:香港的唯一出路是打造全球第一的稳定币市场

汪扬、柏亮:香港是选择成为一个精致但无足轻重的"监管盆景",还是成为一个以RWA为引擎、重塑全球化的“战略雨林”?

在上一篇文章中(《稳定币成败启示录之一:为什么美元赢了,欧洲输了?》),我们剖析了稳定币世界的冰火两重天:美国凭借“模糊的智慧”与市场力量,让USDT、USDC迅速迭代、跑马圈地,再由合规立法兜底,成就了今日的美元稳定币帝国;而欧洲和新加坡则因“完美的监管”,亲手扼杀了本国的创新萌芽。历史的教训清晰而深刻:在金融创新的赛场上,时机与生态,远比完美的规则重要。

对香港的启示是什么?今年5月,香港稳定币条例在立法会通过,8月1日正式生效,并配发了一系列指引和细则。全球目光都投向了香港。香港有没有机会在稳定币领域成为新的增长极,而不是如欧洲和新加坡一样仅仅成为一个监管样本?

坦率地说,如果香港继续沿着目前的路径——追求“完美”的监管框架、小心翼翼的市场培育、渐进式的创新试点——答案是否定的。香港需要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当前的稳定币世界里,me too的“乖孩子”注定失败。香港稳定币的成败,绝不能仅仅被视为一个金融监管问题,它必须被提升到国家数字金融战略的高度。

香港的唯一出路,不是设计一套无懈可击的监管框架,而是倾尽全力,打造一个全球流动性最充沛、应用场景最丰富、最具活力的稳定币市场。而方兴未艾的RWA即是稳定币的战略抓手。

香港应以更高格局、更具创新的思维,铸就一条“稳定币走廊”,从而把握稳定币革命的主动权,成为国家战略的坚实支点,而非被动的防御性追随者。

破除“监管陷阱”:从“管制者”到“市场培育者”的思维转变

当前最大的风险是,香港可能在不经意间滑入“监管陷阱”。这是一种看似负责、实则致命的思维模式:试图通过制定详尽无遗的规则来预见和消除所有风险。其结果,正如欧洲的MiCA法案所展示的,是创造了一个“精致的空壳”——制度完美,但市场凋零。

与欧洲和新加坡相比,香港的独特格局赋予它一种超越性的潜力。香港的稳定币发展不是局限于本地的监管实验。香港监管机构必须完成一次深刻的思维转变:从“金融管制者”转变为“市场培育者”。监管的目标不应是“不出事”,而是“办成事”——在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,培育出一个繁荣的生态。这意味着,监管本身需要成为一种服务(Regulation as a Service),其核心KPI(关键绩效指标)应该是市场的流动性深度、生态项目数量,以及香港发行的稳定币在全球结算尤其是RWA结算中的份额。

稳定币是驱动数字经济、跨境支付与DeFi的基础设施。过度监管的后果显而易见:中小企业与初创项目被高门槛排除在外,形成寡头垄断,扼杀多样化创新;稳定币与DeFi生态割裂,导致香港在Web3浪潮中被边缘化,无法融入全球去中心化网络;“监管套利”效应凸显,有潜力的项目流向美国、迪拜或阿布扎比等更灵活的辖区,香港反倒在数字金融竞争中落伍。

要破解这一困境,香港可在现有条例下引入分层分类监管,按规模分层:大规模、面向公众的稳定币(如银行或科技巨头发行)可以对资本充足、储备披露与风险领域进行适当的严格管理;小规模、实验性稳定币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“监管沙盒”内先行试水,获豁免或宽松待遇。按功能分类:支付型稳定币强调可靠性;投资型或实验型以披露与保护为主,而非全面禁锢。分阶段递进:初创从沙盒起步,随规模扩张渐入全面监管,避免“一刀切”窒息新生力量。

此外,创新空间值得大胆探索:常态化沙盒,让稳定币发行平台快速迭代。这里香港必须一改思维方式,将沙盒从单一的“监管试验田”演变为“监管转化为服务试验田”;灵活实名制,如“小额交易简化验证”;容纳DeFi,开发“合规封装”方案,让香港稳定币既守规,又在全球协议中流通。这些举措,将监管转化为服务,推动香港从“管制者”向“市场培育者”转型。

打造战略性生态:RWA

在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上,香港稳定币首要突破是构建战略性应用市场——RWA。与欧洲和新加坡相比,香港地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背靠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贸易国——中国。2024年,中国外贸总额已超过6.3万亿美元,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。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“超级联系人”的角色:既能对接中国大陆庞大的实体经济,又能融入全球资本市场。这张牌,注定要通过“真实世界资产(RWA)”来打出。

美元稳定币的成功,建立在虚拟资产交易之上。而香港稳定币的机会,则在于实体资产的数字化。

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一家东莞工厂向巴西出口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货物,传统流程要依赖美元信用证、SWIFT电讯和多家中间行,资金到账往往需要2-3周。但在香港的RWA+稳定币模式下,这笔应收账款可以迅速代币化,成为RWA代币,在全球市场交易。工厂立即获得资金,而投资者则获得年化5%-7%的短期收益。整个交易通过香港合规稳定币完成,效率、透明度和成本优势显而易见。

这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融资效率的提升,更是对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塑。对中国实体经济而言,这是降低财务成本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利器;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,这创造了一种非投机性的稳定币需求;对香港而言,这是成为新一代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枢纽的战略机遇。

而在香港RWA加稳定币的新模式下,这笔交易的应收账款在香港的合规平台上被代币化,成为一枚RWA代币。东莞的工厂不再需要等待,它可以立即将这枚RWA代币在二级市场上卖给全球投资者——比如一个寻求短期、优质收益的迪拜家族办公室,瞬间获得资金。整个交易,从RWA的发行、交易,到最终巴西买家的付款,全部通过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、港元、甚至香港合规的美元稳定币完成。稳定币在此不是投机工具,而是高效的结算层。

这个模式的战略意义是颠覆性的。对中国实体经济而言,它为数百万出口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融资效率和流动性,极大地降低了财务成本,提升了国际竞争力。对国家“去美元化”战略而言,它创造了一种强大的、非投机性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需求。巴西买家和迪拜投资者使用CNH稳定币,不是因为政治或投机,而是因为它通往一个更高效、更有利可图的贸易金融市场。这是在业务层面,用“更好用”的工具,自然地替代美元的结算地位。对香港而言,它将不再是稳定币领域的追随者,而是新一代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规则制定者和核心枢纽。全球的贸易资产都将汇聚于此进行代币化和交易。

贸易金融只是起点。中国的基建项目(比如一带一路债券)、绿色能源项目及碳信用、大湾区的商业地产……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规资产,都可以通过香港的RWA平台,成为全球投资者可以配置的数字资产,而这一切的底层血液,都将是香港的合规稳定币。

打造“香港稳定币走廊”

通过政策引导、合理监管与创新促进,香港可铸就一条“稳定币走廊”,连接中国与全球金融体系,成为世界的稳定币创新与跨境结算枢纽。这不是狭隘的支付通道,而是多维生态系统:地理上连接内地与全球,技术上桥接传统与数字金融,提供“合规通行证”,融合现实世界与数字资产流动性。

在RWA交易层提供稳定币解决方案,是走廊最具想象力的部分。香港正推进债券、基金、绿色能源等资产代币化,而稳定币是其天然结算工具。同时,培育做市商基金,确保市场活力。

第一支柱是多元货币,务实为王。以RWA为核心,务实地推动多元稳定币发展。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是服务贸易融资的战略核心;港元稳定币是金融投资和本地创新的试验田;更要大胆地将合规的美元稳定币纳入体系,作为初期吸引全球流动性的"引水渠",最终服务于RWA生态。

第二支柱是场景嵌入,引爆生态。政府必须带头,注入信心。香港金管局的外汇基金和政府财政储备,可以象征性地配置1-2%于完全合规的港元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。这一举动将释放无与伦比的信心信号,起到"定海神针"的作用。更重要的是,强制规定在香港发行的RWA项目,必须以合规的香港稳定币进行募资、交易和清算,将稳定币与香港的"杀手级应用"深度绑定,创造一个强大的"RWA-稳定币"飞轮效应。同时要打通支付"毛细血管",推动甚至强制要求八达通、转数快、AlipayHK、WeChat Pay HK等本地支付巨头,全面集成合规稳定币的兑换和支付功能。当市民可以用稳定币无缝支付交通、购物时,应用生态才算真正落地。

第三支柱是监管创新,动态灵活。监管必须为RWA的增长服务。常态化的"监管沙盒"让RWA发行平台可以快速试错;分层分类监管为不同类型的RWA和稳定币提供适度的空间;更要积极探索让合规稳定币能与全球DeFi协议交互的"合规封装"方案,让RWA资产获得全球化的流动性。

结论:香港的前途,中国的机遇

全球稳定币的版图远未定型。美国赢得了基于加密货币交易的第一回合,但基于实体经济和全球贸易的第二回合才刚刚开始,而RWA就是发令枪。

香港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或法律问题,而是决心和格局的问题。是选择成为一个精致但无足轻重的"监管盆景",还是成为一个以RWA为引擎、重塑全球化的“战略雨林”?

答案不言自明。香港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窗口,以破釜沉舟的勇气,将RWA作为其稳定币战略的绝对核心。通过主导全球RWA市场,香港不仅能为自身赢得数字金融时代的中心地位,更能为国家的贸易升级和货币国际化,提供最强有力的战略支撑。这才是香港稳定币的唯一前途,也是其对国家最大的贡献。

(作者汪扬为著名数学教授,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(2020-2025年),香港Web3协会首席科学顾问。柏亮为零壹智库CEO,Web3.01创始人。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。责任编辑邮箱:tao.feng@ftchinese.com)

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存在较大法律风险。请根据监管规范,注意甄别和远离非法金融活动,谨防个人财产和权益受损。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,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,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,侵权必究。

读者评论

用户名:
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,部分评论会被选进《读者有话说》栏目。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。
用户名
密码

汪扬的数学棱镜

香港大学副校长,国际著名数学教授,香港Web3协会首席科学家。世界如大海般深邃,数学是理解它的终极棱镜。在这里,数学家汪扬以严谨的数学思维,穿透科技、经济与社会的表象,揭示深层逻辑与非常规洞察。我们摒弃随波逐流的直觉判断,用数学思维绘制认知的航图——每一个观点都背靠逻辑,每一次推论都经得起理性推敲。在这里,数学是灯塔,更是思考的坐标系。

相关文章

相关话题

为什么AI很难发现新药?

上一代初创企业未能兑现当时的夸张宣传。企业高管如今押注更强大的AI工具将攻克人体生物学的复杂难点。

现代汽车:卷入美国移民突袭风暴的车企

这家试图助力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韩国企业,正面临特朗普加征的更高关税,并在韩国国内面临罢工。

欧洲对德拉吉方案推进缓慢

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发布竞争力报告一年后,欧盟仅落实了其想法的11.2%。

瑞穗CEO:瑞穗具备跻身全球前十投行的“所有要素”

在完成对格林希尔的整合后,这家日本集团已准备好在美国市场迎战美国竞争对手。

SpaceX巧妙闯入投资者“轨道”

EchoStar从濒临破产,摇身一变成为押注全球最大“独角兽”的间接途径。

石油巨头因油价低迷大幅削减工作岗位与投资

石油业高管们准备迎接可能将持续多年的低迷期。
设置字号×
最小
较小
默认
较大
最大
分享×